最新动态
你的位置:昆仑娱乐 > 最新动态 >
为了一个梦想驻守“云端”,他们说:值!
发布日期:2024-07-29 17:32    点击次数:191

“敬礼!”

6月24日,在海拔5374米的阵地上

随着雄壮的国歌响起

一面鲜艳的五星红旗冉冉升起

这是一次特殊的升旗仪式

在海拔5374米的雷达阵地上举行升国旗仪式。

在中央军委授予

西部战区空军某旅

“甘巴拉英雄雷达站”荣誉称号30周年前夕

20多位退役老兵

回到曾经战斗过的地方

与年轻的雷达兵一起

在雪山之巅,迎风肃立

向着国旗深情致敬!

岁月变迁,雪山巍峨

一代代甘巴拉人

在党的指引下接力奋斗

支撑空防预警一线

托起西藏与周边地区的空中桥梁

“钢钎打不进,人也要扎根”

走进西部战区空军某旅

“甘巴拉英雄雷达站”营区

最先映入眼帘的

是一面鲜红的锦旗——

“甘巴拉英雄雷达站”

“英雄”二字背后

是一代代甘巴拉人扎根生命禁区

接续吃苦奋斗、顽强向战拼搏

位于站部走廊的“甘巴拉英雄雷达站”荣誉锦旗。(资料图)

海拔5374米的甘巴拉

藏语意为“不可逾越的高山”

1962年

部署江浙一带的某部官兵

跋涉4000余公里挺进雪域边疆

1965年10月

甘巴拉雷达站组建命令下达

短短两年

勘测、修路、建站

在缺乏现代化设备的条件下

老一辈甘巴拉人

以赤诚初心融化千年冻土

用“人拉马驮”

把雷达天线架上生命禁区

1967年8月12日,第一代甘巴拉人登上光秃秃的甘巴拉阵地,架设雷达天线,正式担负值班任务。(资料图)

自此

“甘巴拉”三字

在一代代甘巴拉人

心中有了截然不同的意蕴——

没有不可逾越的高山

这里自然条件恶劣

酷寒

最低能达零下35℃

狂风

8至10级大风每年要刮9个月

最难耐的是缺氧

空气含氧量不足海平面的一半

头痛、恶心、失眠等

高原反应挥之不去

由于风力过大

雷达天线不受控制地旋转

为了固定装备

官兵在高原冻土打下地钉

每名战士拼尽全力抡动一锤

钢钎只能下沉不到一厘米

缺氧环境里

战士抡上两三锤

就会头晕目眩

一名名战友先后接力

钢钎上部都被打成了“麻花”

终于成功保障雷达开机

“千里眼”守望着祖国苍穹。

钢钎打不进,人也要扎根

老一辈甘巴拉人

住着“干打垒”、铁皮房

忍受极端恶劣的自然环境

和极度匮乏的物质条件

在世界上海拔最高的人控雷达站

架起西藏与周边地区的“空中桥梁”

立起“甘巴拉精神”的丰碑

1994年

中央军委授予该站

“甘巴拉英雄雷达站”荣誉称号

1994年6月,中央军委授予“甘巴拉英雄雷达站”荣誉称号命名大会。(资料图)

一代代甘巴拉人

锚定一流创佳绩

连队连续30年保持先进

荣立集体二等功3次、集体三等功3次

16人次受到空军以上表彰

2016年被中央军委评为

“全军先进基层党组织”

2022年光荣当选空军首届“空天先锋”

“快一秒发现空情

就快一点获得先机”

仲夏之夜

海拔5000多米的风雪高原

一场体系对抗演练悄然打响

一支雷达机动分队全副伪装穿过险峻山岭

挺进荒野无人区

“敌”机在哪里?

目标特性是什么?

地导分队需要哪些信息?

辗转10多个小时

带队负责人张冬

深知此次体系联合训练的重要性

一直思考着

如何将“天眼”与“铁拳”紧密协同起来

抵达预备阵地

他立即组织官兵预警组网

将“敌”坐标信息分发给某地导部队

数秒后

一枚导弹从数十公里外模拟发射

穿过层层防线

精准射向靶标

“命中!命中!”

结果传来

指挥室内一片沸腾

“甘巴拉英雄雷达站”官兵又打了场胜仗

仗怎么打,兵就怎么练

在甘巴拉常常会听到

官兵们口口相传的一个词——

“甘巴拉标准”

现任站长余建钊在义务兵期间

参加空军专业比武就夺得第一

可刚接任主官时对于这个标准感触还不深

一次新兵放单考核

他看到几名新兵以大纲满分标准通过

心里格外高兴

可此时一位老班长却站了出来

当场演示了动作流程

以远超大纲规定的标准提醒大家切忌自满

脑子里立起“甘巴拉标准”

从这一刻起余建钊明白了

甘巴拉的标准意味着

追求卓越、不断超越

没有最高、只有更高

在甘巴拉

义务兵专业考核

按军士骨干标准来掌握

军士骨干按训练尖子来要求

训练尖子必须向“一专多能”升级

从难从严训、瞄准实战比

不断提升部队战斗力

近几年

该站有12人次在旅比武中夺得“擂主”

连续荣获军事训练一级单位

官兵正在录取目标诸元。

然而,甘巴拉并不满足于平时的优秀

更渴望着重大演训任务的战绩

雷达情报分析技师唐可忘不了

第一次走出雪山参加体系演习的经历

第一个演习日

雷达显示屏上各类光点交错

情况更为复杂

突如其来的电子干扰

更让参演人员手忙脚乱

甘巴拉连“生命禁区”都能征服

怎么能在打仗本领上掉链子?

唐可带队研究各类目标雷情特性

主动向兄弟部队骨干请教

对照资料、调阅录像

一帧一帧对比分析

一遍一遍模拟练习

逐步找回战斗状态

接下来的演练日

他们连续准确提供雷情保障

助力任务分队获评优秀

指挥班子正在研判空情。

一次次走进新战场

更一次次打开新视野

该站曾派骨干赴东部雷达站轮训

从“守望高山”到“面朝大海”

面对迥异战场与多变敌情

他们收获颇丰

回到单位,全站人人反思差距

围绕“我们距离打赢还有多远?”

谈认识、定措施

近年来,他们又加速融入体系训练

深研武器装备运用,强训重难点内容

不断提升情报准确率

雷达组网预警能力稳步加强

“甘巴拉人把责任和使命

摆得最高,也看得最重”

“离开甘巴拉的200多个日夜

我时常想起这里的一草一木”

去年年底退休的老兵、一级军士长王胜全

穿着挂满军功章的军装

再次回到自己坚守了28年的阵地

不禁感慨万千

“今天,我终于又回到了

这个让我日夜想念的地方!”

甘巴拉雷达站原一级军士长王胜全抚摸日夜守护的雷达装备。

“这么苦,为什么能坚持这么久?”

时间的指针拨回1994年10月10日

王胜全第一次上阵地值班

“那天,心情十分激动

可稍微一动就感觉头昏脑胀,喘不过气

但我发现身边的战友们并不怕苦

每次都抢着上山”

当时的雷达技师胡大庆告诉王胜全

“在阵地值班

不仅锻炼本领,更考验意志

在甘巴拉

只有上了阵地,才算合格的兵”

那天,在胡大庆即将下山交班的时候

恰巧一部雷达突发故障

但阵地上只有他一个技师在

“交班不交故障

没有什么比空情保障更重要”

胡大庆决定留在山上带着大家维修装备

故障排除后已是第二天清晨

大家嘴唇乌紫,太困太累

靠在椅子上就睡着了

“那一刻,我一下子明白了

甘巴拉人,把责任和使命

摆得最高,也看得最重”

从那以后,王胜全咬紧牙关

努力完成一项项空情保障任务

先后维护了8型雷达装备

成了这里服役时间最长的兵

去年底,他光荣退休

基地专门为他举办了退休仪式

仪式结束后

他独自一个人走向山坡

用石块郑重地在那里摆了

一个“兵”字、一个“王”字

老兵面对着雪山、碧湖大声地说

“有一个姓王的兵,这里守了28年

现在他要走了

这些石头就代表他

继续在这里站岗吧!”

新兵的第一课,就是登上阵地学习甘巴拉精神。

甘巴拉就是有这样一种魔力

让一代代甘巴拉人魂牵梦萦

退伍老兵龙扶国

在甘巴拉当过12年炊事员

离开部队后又把儿子龙兵送到甘巴拉

龙兵没有辜负父亲的希望

主动学习驾驶技术

当上了司机兼电工

经常跟随任务分队驰骋雪域天路

展现出“一专多能”军士的新光彩

雷达操纵员刘卓民入伍6年

因在高原长期高强度工作

心脏不堪重负,做了搭桥手术

医生叮嘱他减少剧烈运动

连队便安排他在山下值班

回到连队休养期间

他经常站在站部,远眺阵地

他向医生咨询康复方法,加强科学锻炼

又重新登上阵地

这几年

无论是重大任务还是比武竞赛

他都冲锋在前

刘卓民骄傲地说

“甘巴拉给了我一颗‘铁的心脏’

什么困难都扛得住!”

“把青春献给甘巴拉,值!”

每一个名字、每一句寄语

背后都有一段感人至深的故事

一代接着一代干

从一个高度向另一个高度进发

如今

连队已连续30年保持先进

战斗编组越来越小

机动能力越来越强

强军足迹越来越远

保障能力越来越优

向着如期实现建军一百年奋斗目标攻坚冲锋

新时代的甘巴拉人斗志昂扬

“扎根甘巴拉不是目的

完成党和人民赋予的任务

才是价值所在”

编辑:金璇

校对:刘鹏程

校审:张燚

审核:韦禾

来源:共青团中央

●名单出炉了!2024年庐阳区“返家乡”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岗第一批录用情况发布

●【基层团讯】庐阳经开区又添一处“爱心小课堂”!

●【基层少工委】海棠街道建华社区团支部、少工委:“篮球基础”公益课堂开课

●【环保小卫士2024】水的守护者

发布于:北京市